当前位置:首页>>项目案例>>公共艺术
都一百多岁了,还这么潮?!
时间不断催生新事物,让人们逐渐淡忘了一些“老东西”。可旧了就该被淘汰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上海越界陕康里的前世今生。

图片



01

前世:小弄堂的百年风雨


这是一位百岁“老人”,历经了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西文化在此碰撞融合。这位“老人位于陕西北路和康定路,在当年,租界开始形成后,西洋建筑风格的红砖警察局大楼、华洋折中式的教堂、修理工厂、训练场、宿舍、锡克教堂等先后在此建成,形成了极具历史特色的城市面貌。


image.png


二战后,租界文化退出历史舞台,上海的民族工业得到恢复与发展。这里成为上海普通居民的住宅和零售店铺,建筑的本身面貌被杂乱的店铺招牌掩盖。改革开放后,陕西北路、康定路上的生产资料商店迅速增加,让原本异域风情浓厚的公租界,多了一抹专属于老上海的繁荣,见证了陕西北路及康定路上工商业的兴衰。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时光让建筑逐渐破败,黯然失色,但沉淀的文脉正在等待再次重生。艺术与创意如同无声的英雄,将“老人从时光的洪流中解救出来,所有的一切都焕发新生。


image.png



02


今生:老建筑的华丽转身


2019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由专家深入挖掘这片土地的历史文脉,保护城市肌理,改善城市面貌,为老建筑注入了“新”魔法,精致到每一块砖缝。


image.png


秉承既有建筑保护性改造理念,在规划改建时,保留了项目内分别为华洋折中式建筑、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20世纪三种建筑风格,我们在这里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image.png


虽然建筑的外立面曾遭到破坏,但是屋顶的轮廓线却能够生动地道来历史的变迁,包括四坡顶、圆屋顶、悬山两坡顶、平屋顶等四种类型,各自与租界时代、工业化时代、现代的特征相吻合,打造成租界时代的纪念碑、反映战后工业化社会的工厂建筑以及新的现代化建筑三者组合的丰富集合。


image.png


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根据建筑原有的错落分布,形成或宽阔或狭长的通道、或开放或封闭的广场,分别设计为富有生命力的活动空间、安静舒适的休息空间和创新文艺的文化空间等。


image.png

image.png


陕康里的建筑之间除了通过玻璃窗进行视野的连接,还特别设计了几处露台,既是看风景的视点,也成为风景中精致的笔触。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主入口设计秉承越界品牌开放联通的理念,牺牲了部分出租空间的面积,将入口拓宽,并设计了呈放大型视觉效果的临街阶梯,将园区与街区融合、连接。


image.png

      

入口处建筑的实墙墙面被改造为玻璃幕墙,并以不规则几何形间隔,既提升了室内采光,环保节能,又增强了视觉通透感,更具设计感和艺术感,传达对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个性的表达。


image.png


就这样,一位“百色老人”褪去旧模样,化身追求高品质生活和高效率工作环境的都市精英聚集地,融合个性化办公、体验式商业创意生活街区的越界陕康里,耀世而来。


image.png

image.png


老街改造不仅仅唤醒了过去的记忆,与时代共舞,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越界陕康里项目的物业租金预计第一年收入可达4000万人民币,物业资产升值高达50%。目前已吸引了各式西餐厅、运动酒吧、咖啡厅、啤酒吧及设计、艺术相关的国际和国内创意公司争相入驻。


image.png

image.png



一百岁不会是结束,在创意人的手中,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未来,这里创造出的衍生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老街也好,老建筑也好,“老”,从来不会是减分项,恰恰相反,“老”正是发挥魅力的最大推手,当时光的沉淀被施加了“新”的魔法,才是最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快来找澳澌贝帮你的老伙计施加魔法吧!